創新是發展的金鑰匙。在習近平總書記作的十九大報告中,“創新”一詞被提及了53次。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些關于創新的論述將引導全社會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發展模式,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的強大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視程度空前,推進力度空前。五年來,得益于創新戰略的成功實施,中國制造業正逐漸擺脫依靠資本推動和規模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走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大飛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石油和化工行業也正在依靠創新的力量,逐步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新產品的開發、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形成歷史交匯,我們對創新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無論是“工業4.0”還是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形成,都有賴于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從號召到行動,從理念到實踐,面對新一輪創新浪潮,石油和化工行業又該如何作為呢?
我們必須分析未來可能發生的高概率的產業結構變化,按照行業發展的趨勢和自身優勢,加強培育可以獨領風騷的創新制高點。
綠色發展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發展趨勢,因此,滿足綠色發展的環保節能技術、污染減排技術,以及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化工技術的創新,將成為行業創新的一大重點。要針對制約行業發展的安全環保瓶頸,加快研發推廣一批催化加氫、低氮燃燒、煙氣脫硫脫硝等節能減排和綠色制造先進技術,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啃下一批“三廢”治理“硬骨頭”。
無論是傳統制造業的升級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化工產品的支撐。因此,分析建材、汽車、紡織、食品、醫藥等重要終端市場需求,為其提供高水平的產品和一攬子解決方案是行業創新的又一個重點;《中國制造2025》工業強基工程提出,要加大基礎專用材料研發力度,提高專用材料自給保障能力和制備技術水平,并對橡膠、塑料、高性能纖維、電子化學品等關鍵基礎化工材料的突破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這應引起相關企業的關注。此外,化工行業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把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作為創新重點,提升產業競爭力。
我們必須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大幅提升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完善的創新體系是做好行業科技工作的基礎保障,我們要遵循“市場有需求、研究有基礎、突破有可能”的原則,重點在能源新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化工新材料、精細與專用化學品、現代煤化工和節能環保這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積極培育和組建一批集突破型、引領型、標志型于一體的國家級和行業級創新平臺。通過這樣一批充滿活力、各具特色、技術領先的創新平臺,突破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加快行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初步扭轉科技創新以跟蹤為主、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為實現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作出我們行業的積極貢獻。
我們還必須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使行業創新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蓬勃。自主創新最終拼的是人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合理使用科技人才,大膽使用青年拔尖人才,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創造更加良好的體制機制將是行業人才建設的重點。才以用而生,思以引而不竭。只有把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創新成果才會源源不斷涌現。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當前這個創新能力和創新意愿奔涌而出的新時代,各行業的技術創新正在集聚壯大形成一股洪流,驅動中國經濟實現新舊發展動能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