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降成本要做足做好“減法”
www.shtiantie.com
2016-12-30 15:16:49
新華網
最近,媒體上關于中美制造業成本的爭論持續發酵。爭論背后是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現實窘境,提示我國由低成本生產要素和資源稟賦差異所帶來的制造業出口競爭優勢正面臨挑戰。
要保持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降成本自然是眼前至為關鍵的一步。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和關鍵環節,降成本必須精準發力,在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做足做好“減法”。
數十年來,中國經濟得以持續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低成本優勢。然而,不斷攀升的生產經營成本正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新挑戰,部分企業家甚至發出制造業利潤“薄如刀片”的喟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今年關于“當前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的調查顯示,企業家選擇比重最高的兩項分別是“人工成本上升”(68.4%)和“社保、稅費負擔過重”(50.2%)。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調查統計的全球制造業成本指數,2014年我國制造業成本相當于美國95.5%,但已高于印度、墨西哥、印尼等發展中國家。而在2004年我國制造業成本低于墨西哥和印度。目前,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國相繼出臺振興本國制造業計劃,這對我國和亞洲制造業施加了不小的壓力。如何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活力成為既現實又迫切的課題。
針對企業高成本下的發展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此前,國務院印發的《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也提出,經過1至2年努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立足前期工作基礎和現實可能出發,降成本或可從三個方面做足做好“減法”。
首先,正稅清費為企業“減負”,給企業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發展環境。一方面,我國稅收來源一半以上來自間接稅,增值稅、營業稅等主要由企業負擔,可以考慮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比如,從目前在生產環節征稅,轉向更多在最終消費環節征稅,以促進企業稅負公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尤其是壟斷性中介服務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
其次,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制度和政策羈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這是降成本的關鍵環節。制度性交易成本種類繁多、彈性較大,還暗藏“灰色地帶”,是當前企業的最大困擾。近年來,國務院和地方政府簡政放權效果明顯。但在部分改革“深水區”和“角落”,一些部門對權力仍戀戀不舍。部分“紅頂中介”悄然轉入地下,收費壟斷、利益輸送現象依然不少。
再次,淘汰落后產能,加速轉型升級,降低企業要素成本和用工成本等的上漲壓力。一方面,應著力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提高智能化生產水平;另一方面,促進制造業與互聯網、科技行業結合,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
文章關鍵詞:
降成本
化工制造網 信息客服熱線: 025-86816800
版權與免責聲明: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
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