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創新驅動:加快培育新興產業
www.shtiantie.com
2016-12-22 14:28:10
中國化工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作為經濟和產業發展一個永恒的課題,創新在革故鼎新、闖關突圍、爬坡過坎方面一直被寄予厚望。隨著“十三五”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進入調轉升級的決勝階段,創新更被賦予了主驅動、主引擎的使命。對石油和化工行業而言,2017年穩中求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等各項工作,都相當倚賴創新驅動沖刺新的速度和高度。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更是行業發展高低優劣的關鍵表征。當前,中國石化業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但結構性矛盾突出,加快發展理念從量到質的切換和發展目標由大到強的跨越,勢在必行。而實現這種切換和跨越,除了依靠創新和改革,沒有別的任何選擇。
針對創新驅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新動能發展壯大、傳統動能煥發生機。“十三五”期間,石化行業無論是存量傳統產業的調整升級,還是增量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抑或是體制機制的調整變革,都需要創新的集中發力。“我勸諸公更抖擻,不拘一格謀創新”。創新對于石化行業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更為迫切。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石化聯合會確定的“創新發展年”。一年來,全行業圍繞聚焦點、破難點,創新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科技創新方面,一大批總體水平高、創新性強的成果脫穎而出,在保障油氣資源有效供給、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行業高端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如“基于微流場反應技術和裝備的精細化學品制造新工藝”“可控震源高效采集配套技術”等一批高水平創新成果項目均躋身世界同類技術先進行列,部分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取得新進展,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綠色環保型農藥制劑、現代煤化工、功能膜材料、石墨烯、電子化學品等領域均取得新突破。在模式創新方面,石化智能工廠、智慧園區建設方興未艾,產業基金等金融創新如雨后春筍,高端產業聯盟等協作創新迅速升溫,安全環保管控創新不斷演進。在體制創新方面,國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加速之勢,油氣改革、資源稅改革、“營改增”改革在石化行業迅速落地。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與中國石化業調轉升級的困難程度相比,與加快建設石化強國的目標進度相比,當前全行業的創新發展仍顯遜色,至少沒有超出預期的表現。代表產業新競爭力和轉型升級方向的高端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無論是速度還是規模仍顯不足,還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日本三菱化學公司CEO小林喜光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評價:中國企業真正的原始創新并不多,比較常見的都是“八寶粥”式的創新,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組合式創新。美國陶氏化學公司CEO利偉誠指出,中國石化行業的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一個基礎原材料工業,距離終端市場的創新太少,中國同行的創新發展應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避免走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彎路。可見,中國石化業的創新發展,還遠未到擊掌相慶的時候。
中國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強調,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層次,是世界各國石化業發展的一個十分顯著的大趨勢。總體上看,跨國公司今后5~10年創新發展的重點,都在行業技術結構層次的高端上,都緊緊圍繞生命科學、化工新材料、化工新能源、專用化學品和環保技術等方面,加速原始創新和獨領風騷的技術特色創新,努力實現技術創新的新突破,開創占據競爭制高點的新優勢。
那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2017年,石化業的創新驅動該如何布局發力呢?按照石化聯合會的總體部署,2017年全行業科技創新的主要思路是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創新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的積極因素,加快培育對全局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標志性和引領性的技術與產品,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研制一批高端產品、實施一批創新工程、組建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實現行業科技創新由“跟隨型”向“并行”與“領跑型”轉變。其中,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更是創新驅動的重中之重。
為此,在技術發展方向上,要以行業“十三五”規劃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為指引,加快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現代煤化工和節能環保產業等五大重點領域發展壯大,緊緊圍繞我國航天航空、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電子化學品和生命科學等國家戰略性產業發展的需求,建設一批高水平產學研用創新平臺,力爭形成一批帶有戰略性、標志性和引領性的行業核心技術,形成我國石化行業的產業特色和競爭優勢。到“十三五”末,我國化工新材料自給率達到8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收入占比較2015年翻番以上。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在2017年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同時還要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培育和快速成長,大力發展咨詢服務業、設計施工業、物流服務業和節能環保產業。
文章關鍵詞:
新興產業
化工制造網 信息客服熱線: 025-86816800
版權與免責聲明: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
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