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油價能否再次“起飛”
www.shtiantie.com
2016-12-02 14:27:58
文匯報
經過數月的爭論,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的14個主要產油國終于在11月 30日就減產問題達成一致。這是自2008年以來OPEC的首個減產協議,約定將日產油量減少120萬桶,OPEC國家合計產量降至每日3250萬桶。協議自2017年1月1日生效,限期6個月。同時,俄羅斯也承諾日減產30萬桶。受此影響,國際油價一度飆升超過10%,美國 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 和布倫特 (Brent) 原油分別達到49.82美元/桶和52.24美元/桶,一舉刷新了今年10月以來的最高位。
OPEC曾于9月在阿爾及爾提出減產的框架協議,當時由于沙特與伊拉克、伊朗就是否得到豁免以及減產依據等問題遲遲未能達成一致,導致外界在本次會議前對減產協議的達成疑慮重重,尤其臨近會議召開,原油價格更是受到各方消息的影響震蕩不斷。仔細分析本次減產協議可以發現,OPEC設定的目標產量采納了阿爾及爾提出的產量(3250-3300萬桶/日) 下限,降幅之大超出了預期。沙特日產量減少48.6萬桶,一力承擔了減產量的40%。不難看出,長期低迷的油價使其國內財政壓力巨大,沙特不得已采取了從保份額向保價格的策略轉移。而此前被外界認為協議達成最大的兩個障礙———伊拉克和伊朗,也同意分別減產21萬桶/日和凍結產量至380萬桶/日 (相當于受制裁前的水平),都為減產做出了貢獻。
此外,俄羅斯15年來首次參與OPEC減產行動,且承諾的額度相當于非 OPEC國家合計減產總量的二分之一,為減產協議達成增添了一顆定心丸。另外,本次OPEC建立了監督委員會來“監控”未來減產進程,令協議看似更有威懾力和公信力。可以說,這份OPEC協議已超出了外界對于減產幅度、期限以及質量的預期。在原油市場逐漸被美國、俄羅斯等非OPEC國家主導之際,減產對油價的提升也重新確立了OPEC的影響力。因此,短期來看,乘著“減產”的東風,此前低迷的油價將會保持一段時期的上揚和高位穩定,尤其是到2017年下半年,全球原油供需或將得到平衡,甚至有機構預測,2017年原油價格有望突破60-65美元/桶。
然而,在油價狂飆的同時,我們卻不能忽略減產背后的“隱憂”。首先,拋卻OPEC 內部糟糕的紀律不提,假設本次參與減產的國家在監督委員會的監控之下都能履約,市場反應良好,油價上升。不過一旦油價回到55美元/桶,美國頁巖油企業便可以獲得12-18個月的58-60美元/桶左右的套期保值。正如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所說,“如果油價重返60美元關口,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將大幅提高原油產量,因為這樣的價格足以幫助美國頁巖油產商重啟擱置的石油鉆井。”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美國幾大頁巖油產區全部進入大規模復產,屆時全美將形成50-80萬桶/日以上的原油增量,OPEC的全部努力必將會被削弱,油價又將難以掌控。
另一個不確定因素則是來自需求側的中國。此前我們借助低油價的有利條件,大量進口原油以完善戰略原油儲備計劃,而這一行動對原油的價格格外敏感。有專家認為,一旦價格上漲,我們可能就會減少進口原油甚至是停止進口,這必將會對全球供需造成一定影響。
綜合來看,時隔8年OPEC再次減產,對近期油價的提升作用顯著。而與歷史上任何一次減產所不同的是近年來美國頁巖油對全球市場份額的影響,因此中短期油價變動都不會超出一定的波動范圍。
文章關鍵詞:
油價
化工制造網 信息客服熱線: 025-86816800
版權與免責聲明: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
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