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凍產協議達成能否“解凍”油價?
www.shtiantie.com
2016-12-01 13:58:51
人民日報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11月30日在維也納會議上達成了凍產協議,將產量每日減少120萬桶至3250萬桶/日,油價盤中順勢暴漲逾8%。凍產協議雖然有利于平衡供求,短期內將提振油價,但考慮到油價取決于多重因素,對油價后市走向不宜過分樂觀。
商品是石油的基本屬性,價格主要由供需決定。過去兩年半以來,油價持續低迷,關鍵原因是產能過剩。一方面,全球經濟長期復蘇乏力導致原油需求不斷下降;另一方面,2014年之前近5年時間,油價從每桶50美元狂飆至100美元上方,刺激了主要產油國大幅擴產。
由于俄羅斯等非歐佩克成員國也將參與此次凍產協議,全球原油供給無疑將得到實質性的限制,油價短期有望迎來一波上漲。但在供需之外,原油的金融屬性、技術替代和政治博弈也是油價走勢不容忽視的因素,從近年來看,這三個因素往往更能左右油價。
首先,自20世紀80年代原油期貨出現后,原油被貼上了金融標簽,油價開始受到國際資本和投機力量的頻繁沖擊。2014年中以來油價暴跌,導火索之一就是美國宣布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此后一路走強。避險情緒下,美元資產配置需求加大,油價逐漸承壓。今年10月以來,美元延續強勢,一度探至13年來高點,市場也普遍認為美聯儲今年年底加息幾成定局,且2017年還將再度加息。由此看來,油價又將受到拖累。
其次,以頁巖油為代表的新興能源的興起,讓原油市場不斷受到來自技術層面的挑戰。美國是原油消費大國,其巨大的進口規模一直是油價的有力支撐。然而,2009年美國頁巖油商業化生產取得重大突破,美國原油進口規模不斷減少,最高降幅接近50%。有測算表明,只有油價長期低于每桶50美元時,頁巖油企業才會大規模停產。在此情形下,凍產之后油價一旦漲至50美元上方,無疑又將刺激頁巖油企業的積極性。
最后,原油作為重要的戰略儲備資源,歷來為各國所高度重視。回溯歷史也不難窺見油價漲跌背后的政治因素,爭奪石油份額更多體現的是地緣政治的考量。本次協議之所以一波三折,無非是歐佩克成員國、非歐佩克產油國、石油消費國和石油公司等各方力量在相互博弈、彼此制衡。利益驅使下,本次凍產協議存在隨時被打破的可能性。
應該看到的是,盡管存在諸多制約油價上漲的不確定性因素,但本次凍產協議的達成,還是有望改變油價長期低迷的態勢。有機構研究表明,凍產之后,國際原油市場最快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將供不應求。同時,今年三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呈現企穩向好跡象,候任總統特朗普實施擴大基建“新政”的概率很大,原油需求可能得到極大提升。歐佩克今年11月最新發布的展望報告也顯示,接下來幾年全球原油需求有望逐步恢復。
油價過低使得主要產油國經濟增長動能喪失,外匯儲備急劇減少,加之強勢美元使其本國匯率持續承受較大貶值壓力。油價如果繼續維持低位,主要產油國陷入危機將在所難免。從這個意義上說,凍產協議換來的絕非僅僅是推動油價上漲這么簡單。
文章關鍵詞:
油價
化工制造網 信息客服熱線: 025-86816800
版權與免責聲明: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
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