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載風華正茂,這里是日新月異的中國——
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猶如一股綠色洪流,席卷華夏大地,不僅深刻改變了我國的能源格局,更為全球能源綠色轉型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西北戈壁熠熠生輝的光伏板,到東南海域迎風起舞的“大風車”,新能源的足跡遍布華夏,繪就了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綠色畫卷,為能源轉型提供澎湃動能。
破繭成蝶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
回望往昔,我國新能源發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
1949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只有0.24億噸標準煤,總發電裝機18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只有43億千瓦時,人均用電量不到8千瓦時。加快發展水電、保障電力供應,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解決生產生活能源短缺問題,成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巨大動力。
特別是在1973年石油危機后,我國未雨綢繆,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提上議事日程。
從在農村組織推廣沼氣技術、進行基于小水電的農村電氣化試點建設,到有計劃地實施可再生能源開發,著手對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能進行研究,每一步都凝聚著先行者的智慧與汗水。我國的能源工作者開始追隨世界的潮流,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發展之路。
2006年1月,隨著可再生能源法的實施,我國新能源得以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蓄力成勢,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我國風電、光伏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進程不斷加速,裝機規模持續擴大,發電量穩步提升。
截至2024年8月底,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為12.7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比重達到40.7%。
新能源持續快速發展帶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及比重持續較快提升,能源電力綠色轉型成效顯著。
“十四五”以來,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累計增長78.5%,裝機比重持續提升,從2020年底的44.8%提高至2024年8月底的56.2%。我國能源的含“綠”量不斷提升。
新增裝機數據是反映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趨勢和活力的重要指標。
2024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1.34億千瓦,同比增長24%,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88%。其中,風電新增2584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1.02億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116萬千瓦。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表示,自2020年以來,我國風電、光伏連續4年新增裝機超過1億千瓦,在當年全國新增發電總裝機中的占比均超過50%,新能源已成為我國新增發電裝機的主體。
七十五載光陰見證,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從星星之火起步,終至燎原之勢。
如今,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國,風電、光伏裝機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不僅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更為全球能源轉型和氣候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產業飛躍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曾幾何時,中國在新能源技術領域還處于跟跑狀態,依賴進口技術與設備。
隨著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與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國新能源產業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華麗轉身。
看向風電領域,中國風電機組不斷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單機容量屢創新高,核心部件國產化率顯著提升。
1986年,隨著第一臺商用化風電機組的正式運轉,我國風電發展就此啟航。從早期的幾百千瓦級機組,到如今普遍采用的兆瓦級甚至十兆瓦級機組,風電機組的捕風能力和發電效率大幅提高。
2024年上半年,多家企業成功完成了單機10兆瓦級陸上風電機組的吊裝或測試工作,更有企業啟動了單機15兆瓦級甚至更高容量陸上機組的研發;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已啟動發電,我國風電技術邁上了新臺階。
低風速風電技術位居世界前列,海上風電技術取得顯著進展,漂浮式風電技術實現突破性發展……技術創新不僅提高了風電的經濟性和可靠性,更為風電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看向光伏領域,轉換效率不斷提高,發電成本持續下降,中國光伏產品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產業鏈體系。
光伏技術水平領跑世界。產業化電池、組件轉換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量產先進晶體硅電池轉換效率超過25%,新型晶體硅高效電池技術加速產業化,鈣鈦礦電池技術研究進展迅速。
光伏裝備制造水平大幅提升。我國光伏設備實現低端向高端發展,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各環節主要設備已基本實現國產化。光伏組件產量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占全球比重均超過80%。
發電系統技術不斷優化。在黑龍江大慶、青海共和建成全球首個國家級光儲實證實驗平臺、全球最大光伏發電實證基地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光伏發電實證實驗平臺。大量新技術被應用于光伏電站整體設計以及系統升級優化。
此外,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新能源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驅動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貫穿于新能源產業的各個環節。綠色證書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等市場機制不斷完善,為新能源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新能源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推動了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的深刻變革。
綠色轉型從傳統能源到“新”意滿滿
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正深刻改變著我國的能源結構。
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讓新能源逐漸具備與傳統能源相競爭的實力和條件。特別是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成為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生產發生巨大變革,發展動力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特別是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新能源在推動能源革命和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的關鍵作用日益凸顯。
在能源供給側,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遍地開花,成為各地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河西走廊到青藏高原,再到黃河幾字彎區域,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接連投產,在提高新能源供給能力、加大清潔低碳能源供應的同時,彰顯了生態、經濟和減碳效益。
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促進了就業和經濟增長。
——從江南水鄉的“漁光互補”到茫茫戈壁上的“光伏治沙”,新能源產業“上山下海”全面開拓各種應用場景,將陽光與風力轉化為清潔電能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新能源“走出去”步伐加快,新能源產業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參與國際合作的亮麗名片。
——我國依托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充分的市場競爭、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實現了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為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增進人類福祉作出了貢獻。過去10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于我國。我國為全球貢獻了7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60%的風電裝備。
在能源消費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逐年攀升。2023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6.4%,較2013年提高10.9個百分點。綠色能源消費已蔚然成風,成為全民共識與時代趨勢。
城市鄉間,新能源汽車靜謐行駛,氫能大巴載客運行,宛如一道道流動的綠色風景線;太陽能路燈熠熠生輝,照亮夜歸人的路;BIPV一體化設計與新能源智能溫控系統相得益彰,低碳辦公成新風尚。這一幕幕,共同繪就了一幅可持續發展的美麗畫卷,預示著綠色未來正款款走來。
新風綠能,未來已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時代最響亮的號角,引領我們邁向一個更加清潔、可持續的未來。
化工制造網將隨時為您更新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本網資訊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