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辦的中關村儲能展像商業大片”“遠景儲能、寧德時代、比亞迪、蜂巢、新能安,一天一個儲能行業技術新高”“從價格競爭到性能競爭,再到如今的拼概念”……這是記者近日采訪過程中聽到的業內感慨。這些感慨也映射出工商業儲能行業競爭之烈,儼然進入了“白刃戰”階段。
在業內人士看來,頭部儲能電芯企業通過技術加速迭代,為蓬勃發展的工商業儲能注入強勁動力,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工商業儲能將進入新一輪爆發期,行業也將迎來質變。
技術迭代提速
記者從一家頭部技術解決方案企業獲悉,從2021年到2022年,該企業客戶數量從90多家增加到180多家,但其中只有不到40家是老客戶。許多新的系統集成商進入到市場競爭中來。今年以來,工商業儲能行業的技術競爭日趨激烈,解決方案層出不窮。
4月中旬,寧德時代、遠景儲能、新能安、晶科能源等幾十家企業瞄準行業痛點紛紛發布新產品……20尺集裝箱儲能電池艙的容量上,從5.6MWh、6.25MWh、6.432MWh做到了6.9MWh,技術也從液冷、水冷,發展到“無助冷全溫域控制方案”。
談及工商業儲能品種眾多,新能安儲能事業部總裁朱巖松認為,首先要深入理解每一個不同的場景,對技術的場景進行匹配,做有深度的創新。其次是要堅持長期主義,不斷將技術精益化、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化,打造極致安全、極致可靠、極致性能、極致體驗的綠色能源解決方案。
“在開發新產品時,不能一味追求快速迭代,而應重視從概念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流程。”新能安首席技術官袁慶豐對記者表示,特別是在測試階段,需要遵循嚴格的標準,進行多達萬次的測試,甚至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進行長時間測試。“如何兼顧產品的經濟性和可靠性是當前工商業儲能面臨的行業瓶頸,從業者需要不斷創新研究,以‘無助冷全溫域控制方案’為例,通過技術創新可將輔源運維成本降低75%,助力企業實現全生命周期盈利最大化。”
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儲能研發部負責人楚攀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工商業儲能的產品目前同質化嚴重,大部分解決方案都是基于20尺集裝箱,接下來就開始比拼能量密度、集成度、初投資成本等,有能力自產電芯的供應商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在產品價格方面取得優勢。整體上來說,工商業儲能產品的進入門檻不高,在國內強大的儲能產業鏈支撐下,參與方的技術方案差別不大,初次入局的公司也能在1個月拿出完整的解決方案。從技術方案的應用趨勢來看,工商業儲能市場越來越傾向于分布式儲能解決方案。
如今,工商業儲能解決方案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定制化,不同的企業和用戶可根據自身的能源需求、財務情況和空間限制,選擇適合自己的儲能技術和類型。
長期穩定增長
隨著技術的進步,儲能系統的成本正在逐漸降低,這使得工商業儲能系統的經濟性越來越好。業內人士認為,拼技術是儲能行業“甜蜜的煩惱”,技術的不斷迭代有望助力行業再上新臺階,預計下半年或明年,工商業儲能將開啟大爆發行情。長期看,工商業儲能將會呈現長期穩定增長。
有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全球工商業儲能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69%。去年,僅在項目備案方面,中國工商業儲能項目備案總數就超過4600多個。“所以,未來工商業儲能市場的存量非常大,我們預計今年下半年工商業儲能將迎來數量級增長。”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儲能行業經理王曉宇對記者說:“僅我們公司客戶的市場用電負荷就超過180GWh,這意味著每個客戶未來均有潛在需求。”
王曉宇表示,與大規模儲能市場相比,工商業儲能市場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市場規模是逐步開發出來的,而不是預先規劃的。例如,去年工商業儲能市場規模約為3GWh,而今年預測將達到8—9GWh。這一數據并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通過充分競爭開發出來的。由于工商業用戶較為分散,且不了解儲能的潛在收益,因此需要有廠家去開發項目,并與之溝通儲能的收益空間。
“2023年,我們業務量增長了44%。”惠恩國際物流總經理鄭建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物流在工商業儲能產業鏈出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物流的專業性、穩定性、成本以及交付的及時性對工商業儲能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目前,隨著人工智能的日趨成熟,對電力的需求越來越大,工商業儲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樂觀預測,爆發點可能會在2025年上半年出現,屆時海外市場工商業儲能產能將迎來顯著增長。也為我們帶來新的機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工商業儲能市場的需求增加與電力市場、“雙碳”進程息息相關,而電改與“雙碳”的推進不會一蹴而就,其發展是螺旋式上升,這就注定了工商業儲能市場的發展不會是跳躍式的,而會以相對較穩定的速度長期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對存量的公司和增量的公司都不夠友好,存量的公司難以快速增長,新入局的增量公司僅僅能積攢業績但難以盈利。短時間內,工商業儲能市場高度競爭的態勢會持續。”楚攀說。
技術和渠道是制勝法寶
采訪中,記者發現,掌握核心技術和渠道的企業,并不擔心產品同質化的競爭,反而認為激烈的競爭有望推動工商業儲能技術進步。
在朱巖松看來,不管是架構上要創新,還是在電芯上創新,都是通過創新服務整個工商業用戶。因為工商業的場景非常多,只有深挖場景需求,才能打造設計出能改變行業格局的好產品。工商業儲能企業要以市場和用戶需求為出發點,不斷探索和打磨覆蓋從電芯、模組到系統各層級的全線產品,實現工商業儲能各種技術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商業化。
除了技術創新,擁有大量客戶渠道的企業在工商業儲能賽道頗具優勢,因為可以快速與用戶建立聯系,一旦在大規模行業中實現一個成功的案例,能快速復制項目模式。“尤其是在目前投資方和施工方充足,而客戶資源稀缺的儲能市場環境中,能與生態合作伙伴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的儲能企業,將擁有廣闊市場。”王曉宇表示。
工商業儲能市場的快速發展是技術紅利和規模紅利雙重作用下的結果。楚攀則認為,爆發式增長不太能描述工商業儲能發展的特點,工商業儲能項目規模小,但“五臟俱全”,項目從開發立項到生產交付,必要的環節與大儲相比并沒有明顯簡化。不少主攻工商業儲能市場的企業開始培養自己的渠道伙伴,通過“渠道杠桿”去放大自己的項目開發能力,不過,目前也遇到了利益分配的瓶頸。
化工制造網將隨時為您更新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本網資訊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