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正在成長為主體電源,其機制體制在發展到一定情況下要承擔起主體電源對應的責任。接下來應重點考慮新能源的系統成本、如何回歸本質、如何傳導到用戶端等問題,不應繼續在電源側內卷。”
12月26日,在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協辦的“新型電力系統沙龍”會議上,中國能源研究會核能專委會研究員尹向勇作出上述表示。
“國內新能源新增裝機增長已連續三年超過1億千瓦,特別是今年實現了超規模發展速度。”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規劃發展部改革處處長孫健在會上指出。
據國家能源局預計,今年可再生能源累計總裝機將達到1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50%;發電量達3萬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三分之一。
截至2022年底,國內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2.13億千瓦。以此計算,今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達2.37億千瓦。一位參會專家預判,2024年新能源裝機也可能與今年保持同樣的增速。
參會的多位專家指出,預計到今年年底,新能源發展規模將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十四五”規劃要求,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
新能源超規模增長,給原來的電力系統規劃設計帶來影響。其中,大量新能源接入電網挑戰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以分布式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并網問題已經凸顯。
“今年最明顯的一大感受是,新能源并網更難了,有的新能源項目建成后不能及時并網,說明電力系統對新能源的接納已經來到了一個臨界點。”一位不愿具名的與會專家稱。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金明也在會上表示,新能源市場開發的現狀,可以用成本降、電價降和并網率降這“三降”來概括。
今年,遼寧省、湖北省和山東省等地多地發布分布式光伏并網預警,甚至因電網承載能力有限,暫停分布式光伏備案。
此外,新能源逐步大規模入市,也存在收益下降等挑戰。
孫健表示,新能源參與市場后電價走低,參與現貨市場面臨“價格踩踏”風險,參與中長期市場有“偏差考核”風險,參與雙邊交易則面臨“曲線波動”風險。
“偏差考核”是指由于新能源出力預測偏差較大,在電力市場中需要為預測偏差引發的平衡成本付費;“曲線波動”指新能源出力存在波動性、間歇性,難以與用戶用電曲線匹配,需要承擔波動性調節成本。
尹向勇也指出,新能源出力具備高度同質性,同一時間集中出力,容易出現新能源“內卷”。如果同質性太強,必然會出現“價格踩踏”現象。
孫健提出建議,推進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應盡快建立和完善體現新能源綠色價值的政策體系,優化完善考慮新能源特點的電力市場體制機制,以此為前提和基礎,推動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交易。
同時有與會專家建議,分布式光伏通過綜合能源、新能源配儲能等一些負荷側的調節實現自我平衡后,方能探討按照隔墻售電的方式參與市場。
張金明認為,可以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動機制創新,提升電力系統接納能力,以及通過協同聯營機制,創新開發模式,推動風光水儲、源網荷儲等多場景開發,促進新能源開發就地消納。
化工制造網將隨時為您更新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本網資訊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