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能源領域作為國民經濟命脈,成為技術落地的核心場景。國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進一步強調,加快推動能源科技自立自強。在此背景下,以“光明電力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與電網業務融合,標志著電力行業正從“信息化”邁向“智能化”的新階段。
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認真落實國家電網公司決策部署,深耕多年成功獲得國家科技部授牌,建設“能源領域唯一”的新型電力系統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以下簡稱“新型電力系統國家級人工智能平臺”)。該平臺依托公司光明電力大模型,打造電力行業“覆蓋場景最全面、技術能力最先進、參與主體最多元”的科技創新及開放服務載體,為電力事業蓬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科技創新不斷突破。新型電力系統國家級人工智能平臺聚焦新型電力系統垂直領域和應用場景,在能源保供、雙碳目標等戰略性科技攻關中重點發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輕量級深度學習等前沿性科技攻關中搶抓機遇,在融合人工智能的云邊端協同電力專用物聯操作系統等基礎性科技攻關中靶向施策。其中50余項技術被鑒定為“國際先進”,相關成果授權專利260余項,發布ITU-T國際標準等各類標準110余項,榮獲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十大硬核科技”“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一等獎”“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高水平獎勵30余項。
落地應用持續深化。新型電力系統國家級人工智能平臺以應用賦能為導向,研發了面向能源保供、電網生產、客戶服務等業務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比如在能源保供領域,利用“人工智能+GIS”技術,構建空天遙感災害智能監測體系,在臺風“杜蘇芮”“卡努”登陸時快速研判受災設備情況,提高電網應急響應能力;在電網生產領域,打造“新型配電網診斷與規劃”智能體,實現電網智能診斷分析和工程可研評審,規劃工作質效提升60%,還首創了基于混合專家架構的異常行為識別模型,打造電力作業現場數字化安全管控系統,人均檢查效率提升32倍,風險壓降率提升23%;在客戶服務領域,打造供電方案智能輔助編制應用,辦電接電時長由7天縮短至1天,同時也貫通了i國網與微信服務,打造智能客服應用,提供微信查電費、搶修查進度等全天候線上智能化服務。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電網業務場景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電力大模型技術在落地應用過程中還面臨諸多挑戰,尤其隨著光明電力大模型融入DeepSeek能力,如何充分發揮大模型技術優勢,探索光明電力大模型更多的應用場景,賦能電網智能化升級,成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要進一步深化技術攻堅。當前的大模型技術在泛化能力、可解釋性和計算效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聚焦多模態數據融合、深度推理等方面,開展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攻堅,同時借鑒DeepSeek開源模型先進算法、模型訓練范式,持續優化提升光明電力大模型能力,總結提煉典型經驗,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工程化應用模式。
要進一步推進業務賦能。光明電力大模型已在多個業務場景得到應用,大模型應對復雜多變場景的能力仍需提升。圍繞電網規劃、電網運維、電網運行、客戶服務等核心領域,聚焦細分場景以打造特色應用,探索多元模式以滿足多樣需求,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促進新能源消納、做好供電服務提供“超級大腦”。
要進一步加速生態建設。電力行業高度專業化和規范化,亟需營造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推動人工智能實驗室建設,加大跨專業、復合型人工智能青年人才培育,建立高效靈活的人工智能創新團隊,聯合“政-產-學-研-用”全鏈條合作伙伴,構建創新創業合作生態圈。
化工制造網將隨時為您更新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本網資訊動態。